何天宠:杂技,我一生的事业

来源: 刊发时间:2017-08-23

1996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中国杂技“百戏奖”

200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何天宠,1940年1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曾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杂技艺术团团长,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杂技界最高荣誉“百戏奖”。先后出任两次国际杂技比赛评委,四次出任全国杂技比赛评委。

 

从孤儿院走出的杂技演员

1954年初,刚刚成立仅3年的重庆杂技艺术团到重庆市儿童教养院招收学员,13岁的何天宠被选去试用。由于年龄偏大,她的训练成绩最初并不理想,一度跟不上学习进度。“我一定要好好练,绝不能被退回去。”性格倔犟的何天宠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吃多大的苦,也要把杂技练好。在练倒立顶功时,口水、眼泪不断地往下流下,但是她绝不哼一声。何天宠教练杨俊英说自己很想留下来学杂技,而且一定吃得了苦。教练被她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打动。这样,自身条件并不特别优秀的何天宠最终被杂技团留了下来,开始了光荣而又艰辛的杂技生涯。

何天宠把能够进杂技团当作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从走进杂技团的那天起,她总是每天第一个到排练场,最后一个离开。学练杂技的辛苦,非外人能想像,但性格倔强的何天宠却从未想过放弃。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担任底座的何天宠每天都勤练举杠铃,练手臂肌肉的力量,当时男同事都没有谁比她举的杠铃个数多。靠着不服输、不怕苦的韧劲,经过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何天宠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功底,学到了几个高难度的节目,并于1957年开始登台演出。其中,《平衡造型———蹬人》是何天宠最拿手的节目。该节目与传统的蹬人节目不同,而是将芭蕾与体操、技巧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国内首创,而且单双脚蹬人,表演难度大,观赏性极强。为此,何天宠的蹬人节目一度成为重庆杂技团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经典。

 

从重庆走向北京、走向世界

1959年,何天宠表演的节目作为四川省优秀节目,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建国十周年国庆献礼演出。演出在北京引起巨大轰动,每次演出后,谢幕都达六七次。而更让何天宠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收到了由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笔签名的请柬,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宴,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那张请柬,何天宠珍藏至今。

1960年,何天宠再次受邀到人民大会堂为外宾表演绝活“蹬人”。由于地面太滑,周恩来总理叫人拿来地毯铺上,并亲自站在旁边为她踩住地毯一角,直到表演结束。演出后,周总理与演员们亲切交谈。周总理问何天宠:“小鬼,你的劲怎么这么大,你手劲怎么样,我们来扳一把!”“在旧社会,杂技艺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周总理的关怀给了我巨大的动力。”何天宠说,自那以后,她更加用心、刻苦训练。而每谈起这一幕,何天宠总是终身难忘,至今历历在目。

何天宠的杂技不仅来到北京,而且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1960年,何天宠随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及东欧数国。而就在前往苏联的列车上,何天宠仍在练功,哪怕只有半个小时的停车时间,她也要到站台上去压压腿,让那些外国人看得直竖大拇指。随着重庆杂技团的声名日渐远扬,何天宠先后20多次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20多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把中国杂技这个古老的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她家里的半边墙壁挂满了她从各国收集回来的纪念品。面对众多荣耀,何天宠总是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说道:“旧社会练杂技的人,没有固定住所和单位,只能到处跑江湖。哪像现在,还能出国演出,这都归功于祖国和人民的培养,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我永远也报答不完党对我的恩情,我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慷慨给予。”

 

教书育人,重铸辉煌

1979年,何天宠离开了心爱的舞台,但是对杂技艺术的热爱从未改变,卸下华美的演出服,她转入了杂技教学工作。此时,由于受“文革”的影响,重庆杂技艺术团的表演水平跌入低谷。4年一届的全国杂技比赛,重庆连续3届名落孙山。“从1954年进团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一辈子待在这儿了,我不甘心我心爱的杂技团就此沉沦!要摆脱这样的局面,大家就必须一起拼!”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何天宠暗自下定决心,要重振重庆杂技的雄风。

为此,何天宠重组了教师队伍,并担负起招收和培养新学员的重任。为了教好这批学员,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工作上面,何天宠和另外8名教师一道,每天凌晨6点就开始带着学生练功。教学中,一招一式,腰、腿、跟头、顶等杂技各项基本功,她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有时候动作技巧练不好,学员哭、何天宠也哭,但是哭了又练、练了又哭。为了练好一个动作,他们往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她对学员的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而谁又知这其中凝聚着她对杂技事业深深的热爱。1989年底,何天宠被提升为重庆杂技团副团长,而她并没有因为公务繁忙而放弃教学。她甚至将办公室搬到了练功场,近10年中,她几乎没休息过一天,三顿饭都在排练厅吃,即使生病也不离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重庆杂技艺术团创作的《舞流星》、《蹬人》、《晃板跷碗》、《双爬杆》4个节目,参加第二届全国杂技“新苗杯”大赛,全部获奖,得到了1金2银1铜的好成绩。其中,何天宠指导的《舞流星》、《蹬人》节目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编导奖、表演奖、教师奖等多项殊荣。1994年,何天宠带着《舞流星》节目出征法国巴黎第八届“未来”世界国际杂技比赛,并获得大赛惟一的金奖。重庆杂技艺术团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此后,重庆杂技在国内外赛场继续续写着辉煌。何天宠和她所带领的团队,在国际、国内杂技赛场获得了6枚金牌、7枚银牌、1枚铜牌、4枚特别奖及编导、表演、音乐、教师、等单项奖30多个,再一次让重庆杂技艺术团登上了光辉的顶峰。此外,重庆杂技艺术团还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随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度、孟加拉国、参加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以及第四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活动的演出,受到一致好评。

 

老骥伏枥,愿把毕生献给杂技

2005年,65岁的何天宠从重庆市杂技团退休,但她的艺术生涯却没有停止。何天宠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退休在家享受休闲生活,痴爱杂技的她,受邀应聘于重庆市民族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并兼杂技专业的指导老师,主管教学杂技等艺术课程,同时还兼任重庆市杂技团的顾问,坚持战斗在杂技事业的“第一线”。

每天清晨7点,在重庆市南岸某小区门口,人们就会看到一位年逾七旬、身材娇小却精神矍铄、健步如飞的老人迎着朝阳赶路。何天宠常说:“是党把我培养成人,给了我机会学习,也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没有重庆杂技艺术团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也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我必须要做点什么回报党和人民,回报那些帮助、关心我的人。”“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又只喜欢杂技这行,几天不去训练场看看,好像浑身上下都不舒服。”如今,已有不少她培养的学生被输送到各地的杂技团体。

当问及学杂技苦不苦?何天宠笑言:“你说苦不苦?我们这一代杂技人,哪个不是病痛缠身,但我们是真心喜欢这个工作,觉得再苦再累都值。”说这话时,她的声调轻柔动人,笑容亲切,像一位慈母,没有半点威严。而每每回顾起那些拼搏的日子,她总是充满幸福的笑容,“我今年72岁,干杂技已经整整59个年头。回忆我的杂技生涯,觉得活得很精彩,感觉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过。所有荣誉和精彩都是国家给的。所以,我也要回报祖国和人民。杂技是我这一辈子最喜欢干的事,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做下去吧!如果有来世,我还会干杂技。” 

此外,最让何天宠开心的,是重庆市政府这些年对杂技非常重视,修建了重庆国际马戏城,这对重庆杂技再创辉煌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很想落成之后,坐在这个设计现代化的演出场所,好好地欣赏一出我们自己的绝活”。杂技在何天宠看来,不仅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而已经衍化成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严集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