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赢得中国滑稽界“双子星”赞誉
刘全利,1957年出生于天津,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书记,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主演的滑稽哑剧代表作品有《橱窗模特》《照镜子》《双胞胎出生》《摄影爱好者》《小鸟和蜜蜂》《同桌的你》《梦幻奥运》等。曾获意大利第九届世界滑稽大赛最高奖——“金小丑奖”、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全军文艺调演“优秀表演奖”、上海首届国际哑剧节“最佳表演奖”、首届全国滑稽大赛金奖、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等。
人生从杂技起步
12岁那年,出生于天津普通工人家庭的刘全利和他的孪生哥哥刘全和,靠跟随父亲习得的武术功底和双胞胎的机灵可爱幸运入选铁道兵文工团,从此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全利说自己先天的身体条件并不好,基本功很差,也不是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别人学一遍就会的东西,自己可能要三四遍才能学会。而杂技这种艺术是绝对不可以偷懒、蒙混过关的。只有通过艰苦扎实的训练,才能有所成就。他和哥哥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也深知功到自然成的道理,经常在规定的练习时间后,额外加班加点奋发练习。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也经历了各种伤残的痛苦考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76年的全国文艺调演中,刘全和、刘全利兄弟俩表演的杂技《椅子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1979年还以杂技《钻圈》获得了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当时铁道兵杂技团的一台晚会一半儿节目都有他俩参演,而惊险难的出彩动作基本上都是由刘全利来完成,在文工团内他是年龄最小、入党最快、提干最早的年轻演员,兄弟俩也成为了当时杂技界的佼佼者。
滑稽界的“双子星”
杂技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年龄偏大的演员很难继续在杂技表演上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年龄渐长,刘全利兄弟俩也面临着对舞台生涯的重新定位和抉择。为了不离开自己酷爱的舞台,结合自身的特点,慎重地考量后,他俩决定向幽默滑稽这一领域发展。事实上,幽默滑稽一直是我国杂技界一个比较薄弱的项目,他们的选择可以说充满了勇气和开拓精神。兄弟俩坚守心中的信念,共进共荣、互勉互策,开始了艺术生涯新的探索。
最初,他们的滑稽创作以模仿表演为主,同时也借鉴了杂技传统节目中的表演形式。凭着一进文工团就打下的舞蹈基础,加上自身的灵气和双胞胎演员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不懈地努力钻研,他们很快成为了优秀的幽默滑稽专职演员,在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中荣获滑稽项目第一名。
1998年,兄弟俩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结识了姜昆、陈佩斯、朱时茂等一批我国最优秀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兄弟俩的幽默滑稽艺术创作视野顿感开阔。在师父姜昆的倾力培养和陈佩斯的无私帮助下,兄弟俩的艺术创造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他们不再以模仿式表演为艺术目标,而是自觉地转向对作品创作、树立风格和表达思想等艺术境界的拓展和追求。
在幽默滑稽艺术形式上,他们在传统的幽默滑稽中创新性地融入杂技、舞蹈与传统戏剧、小品与相声等姊妹艺术的元素,还开拓性地吸收了西方哑剧的内涵和表演方式,在滑稽表演中融入戏剧性的情节,这也是兄弟俩对传统滑稽艺术继承发展的最大贡献。同时,他们也凭着双胞胎独有的默契和艺术表现力,创作了《双胞胎成长》《照镜子》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而《钢琴家与指挥家》《摄影爱好者》《橱窗模特》等经典作品也雅俗共赏、深入人心。兄弟俩除了以双胞胎的形式表演外,还和陈佩斯、蔡明、朱时茂等演员合作,创作表演了《早期电影》《金牌与黄牌》《两个木匠》《见利忘义》等系列电视幽默短剧作品,开拓了中国电视幽默短剧之先河。这些作品以新颖独特的构思和幽默夸张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也获得了专家的赞赏。兄弟俩在幽默滑稽艺术领域长期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在海内外观众中享有盛名的喜剧明星,赢得了中国滑稽界实至名归的“双子星”赞誉。
成功在于不懈的努力和对机遇的敏锐把握。1992年,当时文化部的领导找到小有名气的他们,让他们代表中国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滑稽大赛。在此之前,中国也曾派代表参加过世界滑稽大赛,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不服输的兄弟俩一听,当即表态,一定要在世界幽默滑稽的领奖台上,留下我们中国人的身影!《照镜子》以新颖的构思、幽默的表演和独特的效果,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评委,一举摘得了大赛唯一的最高奖项——金小丑奖。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此殊荣,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在滑稽艺术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
德艺双馨的欢乐使者
从艺40多年来,“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始终是刘全利兄弟俩一贯践行的准则。从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到农村、军营、矿区、社区,再到灾区前线和生产第一线,冒风雪,踏泥泞,翻山涉水,千里辗转,他们几乎跑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
作为优秀的杂技艺术家,每次中国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够看到这兄弟俩的身影。他俩早已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慰问演出了。由于他们的精湛的艺术、良好的艺德,兄弟俩先后荣获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一向开朗活泼的刘全利变得很严肃:“‘德’是安身立命之本,‘艺’是成就艺术事业之根。‘德艺双馨’是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对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和人生价值的最高褒奖。能够获得‘德艺双馨’这个响亮的、沉甸甸的称号,对我来说,既反映了党和人民对我的演艺事业的肯定与激励,同时更是一种鞭策。这个称号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让群众喜欢的艺术家,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做一个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演出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写’的人。”
当然,基层慰问演出也让兄弟俩受益匪浅。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基层的表演是最真实的试金石,老百姓喜不喜欢、爱不爱看,演员往往有最真实的体会,而正是这种不断的检验与回馈也使兄弟俩真正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由衷的幸福与快乐,“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比群众更多”。
艺无止境,齐心前行
艺术常青是每位有追求的艺术家倾心向往之所在,艺术家 对艺术本体的执着追求与不断创新则是达到此境界的必由之路。
对于刘全利来说,从杂技《桌上钻圈》到滑稽小品《照镜子》,从赢得世界滑稽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金小丑”到成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书记,四十余年的精心创作砥砺前行,终于在2009年结出硕果,刘全利兄弟俩在“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曲艺精品展演周”上,表演了《快乐人生》幽默小品专场晚会,多年的积累集中呈现,获得了广泛好评,被称为“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独一无二的以肢体语言说相声的人”。
然而,赞誉与嘉奖并没有让刘全利兄弟俩停止前行的脚步。在他们眼中,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艺术的创新要与时俱进,为观众创作积极健康的充满智慧的幽默滑稽作品是他们永远追求的方向。“自己不能被掏空,不能说今年演这个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明年还是这一个节目,这样的表演者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的。”刘全利说。
而创作欢乐的工作并不是外人眼中那般轻松的,这对“快乐双子星”坦言,“时刻都有危机感,永远不敢歇一歇。有时候真累。”“其实艺术关键是用心,大部分时间心思都在琢磨作品,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学习。你舍得向大家求学,大家就愿意帮助你。”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步入中年的他们在辛勤地挥洒汗水,不管在体能还是技巧上,依然是一把好手。出国演出的间隙,他们也不反放弃学习的机会,总是去看演出做观摩,日程排的满满的。
对他们来说,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就是能踏踏实实追求自己喜欢的艺术,每年都能创作出一个新的好作品。刘全利谈到今年精心打磨即将问世的新作品——“非常好,非常打动人心,我和全和非常满意”,疲惫的眉目间露出了欣慰和喜悦。
(任娟于2013年)